醫院在承擔著患者治療工作的同時,也承載著急救的重任。從接到急救任務,到奔赴現場,每一個環節都看似平平無奇的,但經歷的卻是一場與死神角逐的“賽跑”。在與兗礦集團總醫院急診科只有5米之隔的就是兗礦集團總醫院院前急救中心,看平平無奇的“外表”,卻用著一系列現代化的制度與設備,承載著從鄒城市104國道以西至濟寧地界的急救任務。
12月13日,記者來到了兗礦集團總院院前急救中心,與掛號區嘈雜的聲音的相比,這里顯得有些“冷清”,一聲聲此起彼伏的電話聲、緊急調度搶救的指令,卻將整個“急救區域”帶入了緊張的氛圍......
爭分奪秒,患者家里接生
“小家伙”成功出世
“院前急救工作,就是要以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保證,但是里面卻有著太多的突發事件。”科主任魏士海說到,各種突發性的緊急救治一方面考驗著醫生的急救意識,也考驗著急救的質量。
“12月7日下午2點多,我們接到了一個急救任務,根據電話里的描述我們就感覺很嚴峻,不過還好搶救及時,母子平安。”科主任魏士海回憶起前幾天結束搶救任務還有些心有余悸,“當我們趕到現場的時候,孩子及連帶胎盤已經全出來了。”
趕到現場的醫護人員火速分工,一方面把滿身羊水鮮血的小家伙抱起,對他進行全身擦拭,用被子包裹,防止受涼;一方面對產婦的胎盤和臍帶進行處理,隨后把產婦扶到床上,為產婦穿好衣服,做好保暖工作;同時對產婦測量生命體征,跟產婦家屬大致了解情況做好記錄,并安排司機準備好擔架。直至產婦及孩子具備乘車條件,迅速前往醫院,目前母子均無大礙。
搶救模式向前延伸
屢屢創造“生命的奇跡”
“就在去年,我們在搶救了一名家中猝死患者,堪稱生命上的奇跡。”回憶起急救工作的魏士海顯得格外興奮,照他的話說,每一份生命的成功挽救都是他們最好的獎賞。
去年,一位患者家中猝死,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兗礦總醫院院前急救站立即調派人員,急救車在2分鐘內迅速到達現場。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后發現,患者已經面色變紫,瞳孔散大,心跳呼吸停止,無血壓,心電監護示直線....
“看到患者情況后,我們立即把工傷搶救模式應用到了患者身上,無限向前延伸。”魏士海說,當時,重癥醫學科、心內科等專家提前趕到搶救室成立臨時搶救小組,醫護人員在救護車上一直在做不間斷的心肺復蘇,并將現場的情況傳到院內,方便重癥監護室的工作人員更好開展下一步工作,等病人入院后,搶救小組立即研究好方案,給與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維持有效循環,糾正酸堿平衡等高級生命支持手段,經過近一小時的緊張有序搶救,患者自主呼吸心跳逐漸恢復,經過院內治療,患者痊愈出院,基本沒留后遺癥。
特色急救模式“升級+轉型”
急救人員以后也要“云共享”
“不論是母子搶救成功還是讓猝死患者恢復心跳,這些都多虧了我們兗礦集團總醫院的特色急救模式。”科主任魏士海說,多部門協作共同搶救和無限向前延伸的搶救模式一直是兗礦集團總醫院院前急救站的“特色”搶救模式,當遇到急危患者時,單靠一個科室的力量很難完成救治,從救治科室及多個科室之間,臨時抽調醫護人員,將醫護人員帶到現場,同時,提前在患者為入園的情況下將患者的情況反饋給院內醫生,提前部署好下一步的工作,這樣不但能提供搶救條件,還可以更好的保證患者的生命狀態。
接到搶救指令后第一時間組成搶救隊伍,10分鐘以內到達近距離搶救現場,完成搶救患者后快速具備乘車條件,到院后瞬間開通綠色通道,保證患者的救治速度。“可能我們覺得一分鐘很快,坐一會、站一會一分鐘就過去,但是,對于患者來講,每晚一分鐘都是生命的流逝。”科主任魏士海介紹。
一般來說,急救工作是將需要救治的患者緊急送往醫院之后進行全方位的診療,但是在兗礦集團總醫院卻給出了新的答案。“院前急救站不是要當患者的“搬運工”。” 魏士海介紹,患者急救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轉運”工作,而是在急救過程中對患者進行救治,確保患者到院后能有更好的生命狀態。濟寧市第五屆全市醫療急救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濟寧應急技能大賽一等獎,這些成為了對他們技術最好的肯定。
除了將“轉運”變成救治,隨后開展的“云共享”救治將會是兗礦集團總醫院,在急救、搶救過程中為患者“保駕護航”的另一把利器。“現在救治過程中,我們只是通過手機對患者的病情與院內專家進行溝通這些還只是片面的,只能發現表面問題,如果運用“云共享”之后,我們就可以在現場進行B超,心電圖等,讓院內專家更直觀,更方便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導現場救治,為后續診療更加快捷、方便,更好的救治患者。”(記者朱榮均 通訊員朱明環)